成功案例 >

你还认为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”只是口号?

文章来源:南昌三三四医院发表时间:2017-11-06 08:38:06
       在南昌大学附属三三四医院留观室,一位戴着口罩的老人虚弱的躺在病床上,两位护士认真的核对着患者及手中血小板的信息,反复核对无误后,熟练的将这袋刚刚取回的血小板,通过特制的输血器输入到这位急需补充血小板的老人体内。点击咨询
 

 
       “如果有什么不舒服,请及时跟我说。”护士亲切的嘱咐老人,并且密切的观察着老人的生命体征。根据《临床用血管理制度》,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开始输注血制品的15分钟内,时刻观察输血患者的情况,一旦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就要立即处理,防止发生致命的并发症。
15分钟后,老人没有感觉明显的不适,护士这才松了一口气,接着每小时巡视老人1次,直至老人输完血。
 

 
       上面这个场景虽然看起来很平常,就像普通患者接受治疗一样,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,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却是相当苛刻,为何一个看似简单的治疗却让大家如此紧张呢?这不得不从老人来院之前说起。。。。。
       老人名叫胡小风(化名),于2016年12月被诊断为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且伴有重度贫血”。这是一种骨髓无法正常增殖,血液中各种血细胞进行性下降的疾病,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,只有定期输注相应的血制品才能勉强维持健康,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贫血、免疫功能障碍及凝血功能障碍,病人只能虚弱的躺在病床上,看着自己逐渐衰弱下去。
 

 
       据了解,该病需要长期输血治疗,在省内各大医院进行输血治疗均需办理住院,否则不予治疗。由于住院治疗花费高,这病也不是一次就能治好,老人及家属迫切希望能在门诊接受输血治疗,但因为输血管理要求相当严格,老人在被市内多家医院拒绝后,辗转来到了南昌大学附属三三四医院急诊科。
       看着老人消瘦、憔悴、无助的眼神,大家立即将情况上报给急诊科主任廖志林,得到的答复是立即对患者进行门诊输血治疗,廖主任在电话里面强调: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”。
经过了文章开始时的对症治疗后,老人之前虚弱到连讲话的力气都没有的身体,重新恢复了活力,甚至可以自己到医院花园内散步。看着老人病情好转,医护人员及家属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。
       老人的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,但这看似简单的治疗过程,背后却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管理流程:输血申请单签字合格吗?紧急输血医嘱时间与执行输血时间对上没?输血治疗过程记录完善否?输血记录写得是否合格?是否执行了双人核对?是否严密观察了24小时?交接班记录是否如何交接?需要写留观病历还是抢救病历?……一系列的问题接踵需至。虽然困难多,但难不倒进的急诊科人,大家将问题上报给科主任廖志林和护士长陈小苓,并不断向质控科和输血科咨询求助。
 

 
       廖志林主任积极向院领导及输血科进行联系和沟通,说明当前急诊发展需要,以及当前患者的治疗需求。院领导、输血科及急诊科反复协商讨论后,根据卫计委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》、《临床用血管理制度》,结合医院实际情况,拟定出江西省首个《门诊输血管理规定》。这样对于“再生障碍性贫血”、“血友病”、“白血病”、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”等慢性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中-重度贫血或出血,且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,以后可以在南大附属三三四医院接受门诊输血治疗。
       一个傍晚,老人在完成了又一次的输血治疗后,迈着轻松的步伐,在家属的陪同下走出了医院。看着老人的背影,急诊科医护人员拭去头上的汗水,感觉之前的辛劳显得是那么的不重要。